再见了,默克尔
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今年9月份卸任,虽然不是中国的,但不知道为啥居然有点不舍得她卸任,可能是世界政治领域的女性太少了吧。
1954年7月17日,默克尔出生在联邦德国汉堡的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我们都知道二战后英、法、美、苏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后来冷战加剧,德国就分裂成了东德和西德,默克尔出生的就是西德。
那时候西德的实力还强一些,但是默克尔她爸硬是带着一家子人从西德搬到了东德的柏林勃兰登堡州的一个叫凯威查的小村庄,这放在现在回头看绝对是脑子被门夹了。但考虑到默克尔她爸是牧师,而且希望宗教更实用一点加上向往东德的执政方式,可以归结为信仰的力量。
这一家子到了东德之后,默克尔她爸促成了教会和政府的合作,当时东德视宗教为“精神鸦片”,是不是能让人上瘾的非物质的东西,无论好坏,都可以称之为“精神鸦片”。
合作后,默克尔她爸发挥中间人的作用,默克尔一家的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不过因为她爸的牧师身份,她妈失去了教师的工作,于是她妈就在家相夫教子,几年后,默克尔多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于是她家成了微型幼儿园。家里还有一辆公车,一辆私车,而且默克尔她爸还也成了瓦尔德霍夫牧师学院的头头。
由于默克尔她爸的工作属性和默克尔家的家庭氛围,默克尔打小就对政治感兴趣,看到了吧环境影响人,但默克尔的爸妈知道东德的政治没有前途,论爹妈的预见性。而且考虑到默克尔对政治感兴趣,他们也不经常在家里提这事。
当时东西德是敌对的,也比较封闭,柏林墙。默克尔的亲戚朋友啥的从西德来看她也是几乎不可能的,默克尔生活很压抑,据默克尔回忆,“我生活在一个不能越雷池一步的空间,生活在一个有高度自制能力的时空。”说实话这种环境对一个将来从事政治的人来说也未必不是好的。
处在这种环境,默克尔就想啊,到底啥样的社会制度才不会压抑个人的自由,让每个人的能力充分发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让社会高效运转。可能这就是天分吧,人家打小思考的问题就比较高大上,也难怪能取得那么大成就。
到了上学的年纪,默克尔进入凯威查当地的学校上学,成绩很优秀,除了体育,默克尔后来自称在体育方面自己是个“小笨蛋”。可能这就是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就要为你关上一扇窗吧。
默克尔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和遣词造句,非常善于润色措辞让人满意,这可能也是她一个学物理的能半路出家从政的原因吧。
默克尔的语言天赋也很高,这点在她高中时期表现的更为明显,获得了奥林匹克俄语比赛的胜利。她自己称是通过与苏联士兵的交谈快速掌握的,对此她的老师还比较失望,自己的教育居然没得到学生的认可。
其余什么数学学得很轻松,自然科学随手就来,动手能力不行什么的就不讲了,总之,此时的默克尔也是很普通的,虽然处处争第一,但是很低调的那种,也没有搞出啥大举动。
1973年,默克尔即将高中毕业,受反越战学潮影响,东德要求民众发声反对越南战争。默克尔所在的的学校通过举办文艺演出的方式响应号召,但默克尔所在的高三2班拒绝演出。由于不参加演出可能会影响上大学,她们不得以妥协,朗诵了克里斯蒂安·莫根施特恩的诗歌:“人啊,好好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哈巴狗一样,和墙头草没区别,谈何自尊!”并唱了英文版的国际歌。
这事可把学校闹翻了,东德国家安全部介入调查,为了不影响孩子上大学,默克尔她爸没少费力,加上学生们坚称没有人策划,是集体行为,学校校长也尽力保全她们,最后落了个通报批评的处分,不记档,也没有影响大学录取。
未完待续……